比如发现栏目增加视频号、聊天双击头像拍了拍、通讯录新增「仅聊天的朋友」分组、群聊菜单新增「接龙」入口、小程序支持收藏等等。
而对于公众号,最大的改变莫过于消息列表的盒子(点击订阅号)的公众号逻辑,其展示逻辑从【按照时间线排列文章】转变为【智能排序】。借用微信团队的话说那就是:提升阅读效率,让更多的用户能够去到消息列表的盒子里面看到更多更好的内容。
而改变的本质原因,在于公众号和关注者两者的动态变化,即关注者的需求变了,可能不再喜好以前关注公众号的品味,但是又没取消关注。这就引出了一个“常读”的概念,而【智能排序】则会让更多的“常读”公众号靠前展示,而非被时间线的推送淹没。
2020年6月29号的公众号改版,增加了“点赞”。我认为这会让【智能排序】的算法效率又往前迈了一大步。
而增加的“分享”按钮,简化了分享的交互投入,加强了社群和票圈的社交推荐能力,从而提高整体公众号阅读量。
1、公众号反馈设计历史
2018 年 12 月 21 日:点赞变为好看
2019 年 03 月 15 日:好看变为在看
2020 年 06 月 29 日:在看不变,增减点赞
而此次出现的“点赞”,也是以往熟悉的大拇指icon。而其实,微信对“点赞”的调整也有不一样的测试。
在2018 年 5 月份,微信团队将“点赞”从大拇指替换为爱心,其解释称图标改为爱心是和朋友圈点赞图标保持一致的概念。但是维持不久,又悄悄的将爱心改成了大拇指。
2、点赞是一种肯定
“好看”是一种态度,“在看”是一种状态,那么,“点赞”则是一种肯定。肯定之后,才会有进阶的态度和状态。
说起点赞,实际它起源于社交巨头Facebook,自从在2009年推出表示“喜欢”的大拇指按钮功能后,点赞就迅速变成了受欢迎的网络社交语言。是人性需求和设计语言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内容类产品的标配,
在公众号中,相比于“好看”和“在看”的换汤不换药,两者都有用户吐槽的“隐私窥探”的社交压力,内容传播也与社交关系绑定,好处在于可以提高文章阅读量,但是同时用户的交易成本(认同、压力)提高。公众号改为“在看”后,“在看”数据一度悬崖式降低。
点赞本身是“读者对内容价值的认可表达”,在微信中,点赞既不用担心点赞的内容会被其他熟人圈子发现,也能表达自己对作者或者文章价值的肯定。
从用户角度来看,微信公众号号的点赞功能纯粹是一种肯定,而“在看”则更像一种推荐。
3、点赞需求分析
需求的四要素:广度、强度、频次、可持续性。这里简要分析一二。
广度 = 主体
Q1. 谁在使用点赞?
A1:对文章价值极度认可的读者
Q2. 有多少人在使用点赞?
A2:根据数据调研(数据不一定准确,但是排名可信),文章阅读后互动行为高的是点赞/好看/在看,第二则是分享群/好友,第三才是分享到朋友圈。
强度 = 解决方案
Q1.为什么一定要使用点赞?
A1:不想被熟人社交链了解自己认可的文章
Q2. 不做行不行?
A2:可以,但是同时会降低文章后的交互行为。对于公司而言,用户的”点赞”行为会为公众号的消息盒子智能推荐的推荐算法提供极其重要的依据。它决定了后续读者看到什么,看不到什么。
Q3:是否还有替代的实现方案?
A3:进一步点击“在看”,或者公众号底部文字评论对文章的认可和欣赏
频次、可持续性 = 时间
Q1:什么时候使用点赞?
A1:阅读了优质文章,认可内容价值。
Q2:多久使用一次?
A2:每次阅读优质文章后,因为成本低所以预设频次会比在看高。
4、未来的可能
被封神的产品“无冕之王”张小龙在一次公开课说过,每天有1亿人要教他做产品。
当然,这是一句略带讽刺的话。
在设计中,奥卡姆剃刀定律(即简单有效原理),是“克制”的微信团队一直遵循的。尽管“点赞”和“在看”所代表的含义不同,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某种程度也会让人有选择困难症,从而增加读者的投入成本。
而目前公众号的阅读,更多是以作者的时间线随发随读。
哪怕是优质文章,如果在黄金24小时内没有达到好成绩,那么基本能判定结果了。
所以,无论是消息盒子的智能排序也是在改变这一趋势。后续,也有可能加重“收藏”的功能权重,提升历史文章的阅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