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充当媒介作用,在不同品牌不同项目地位作用皆不同。谈到热搜效果,“品效合一”必被重提,声量销量双丰收是理想的结果。对于中小品牌,可能会更追求短期效果,希望能见到成效。
在观察中,发现某话题参与用户排名中,某个普通微博号以一己之力,直接霸占top位,数字太抢眼,水分也很明显。从某种意义看,真实远比数据本身更重要。评估热搜效果,以下维度供参考:
1、曝光量与互动量
两者仍是主要参考值,前提是数据真实有效!现在工作中,对接到博主、MCN、广告公司,都会一再强调数据真实性,甚至在合同里会将数据造假写进违约责任条款。
微博移动端上线“查看数据详情”的功能,可查看实时热度,包括阅读、讨论、原创人数等数据。但这是微博平台各广告类型综合运用的结果,包括搜索榜单、开机页、KOL、粉丝通等等,须剔除计算。
2、导流量,Card跳转PV及UV
话题页Card可导流到电商或其他落地页。在以往操作中会发现,微博后台显示的导流数据与电商站内统计到的数据对不上。
如引到淘系页面,考虑到淘宝天猫对站外流量监测的准确性有待考评,可将落地页生成一个单独的检测链接,方便统计。在微博粉丝通投放中,如预算超30万,可选择新浪阿里联合的U微计划,使微博用户电商交互行为,沉淀到品牌天猫数据银行,让营销效果有迹可循,同时可对这些沉淀用户进行二次营销。
3、实际销售转化,因素较多须综合分析,不作延展
操作经验,从认知到技巧
1、基础与前提:确定目标与核心沟通人群
所有的传播战役,无论项目大小,请先明确核心沟通人群与目标,再考虑实现形式,主题、核心物料、诉求方式直接或间接、感性或理性。在此前提上,再评估热搜资源是否适合,有助于目标达成。
2、热搜是结果是现象,是预埋话题点的较量
表面看,因为上了热搜获得到好看的数据;更深层看,是预埋话题点之间的博弈。
话题本身的吸引力,基本决定传播效果范围——能否被点击、讨论、搜索,发酵成“现象级”热搜,让用户真正地对品牌产生记忆点、兴趣,进而去搜索你、关注你、思考你、想要拥有你。
热搜,是比较吸引眼球的特殊媒介资源。上热搜,本身是话题也是事件,可用于二次传播。但内容太生硬或话题性很弱,则不建议盲目选择热搜资源,容易自嗨让经费打水漂。
3、真实和沉淀价值,比数据本身更重要
每个结案报告,效果数据都可圈可点。但好看不一定真实,很火可能只是假象。数据造假,隐秘打造起广告投放版的“楚门世界”,使整个链条的参与方互相揣摩、判断虚实与水分,信任感在流失。而唯数据论,是数据造假的诱因之一。
相比数据本身,热搜形成的内容沉淀,能否触及触动到某类群体,增加其品牌印象分,个人觉得更重要。如单纯求曝光,开机屏、信息流广告等形式可替代。
4、保持底线,尊重消费者,避免翻车
无感不是坏结果,反感才让品牌丢分。当热搜内容引起网友普遍不适,评论里直接开怼品牌,引起翻车,翻车主要来源:
1)强行尬吹,引发群嘲。好美、好赞、好火等,意图对受众强行洗脑。
2)三观偏颇。比如,某医美平台双11推出“变美”优惠,相关物料变相“鼓励” 女生做光子嫩肤美白,打玻尿酸变立体,把美的标准单一化,引起网友吐槽。
3)过度抖机灵。盲目追求眼球招致反感,如近期欧莱雅#官鸿今晚退圈#,此圈指黑眼圈,而非娱乐圈,但本身有歧义,且与当天某艺人的真实退圈话题相撞,一上线便被粉丝抵制。但在事态进一步发酵前就被品牌撤掉,已发布明星物料也被删除。
4)品牌负面连锁反应。2019双11当天,百雀羚“失约”李佳琦事件发酵,直接冲进热搜榜,与当天付费热搜#百雀羚卖爆了#相形见绌。还有因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活动设计BUG,使消费者产生不好体验感,也是一大导火索。
总之,少点套路,多点真诚,多从受众角度出发,尊重消费者,守好底线及大众接受度。
5、系统思维,从整个传播矩阵、节奏看
从热搜本身构成看,包括话题词是大标,核心物料是正文,话题词位置是资源,是三者的统一。
从横向看,它只是传播中的一环,须兼顾整个媒介生态布局。可能是单一微博平台不同广告形式的发声,其中KOL承担很大作用;可能是微博同其他平台的共同助力。比如,东风日产与M豆跨界广告,在微博、朋友圈、抖音等平台都有投放。
因此,在预算框架下,如何优化内容与资源的匹配方案,是实现效果最大化的关键。
从纵向上看,热搜一般在品牌铺垫蓄势后上线,起到引爆作用,因此节奏把控十分重要,虽然有被新热点截胡的可能。
6、巧过“话题词”一关
热搜内容能否触达目标用户,起到与消费者沟通的目标,得先过这关:话题词。话题词点击率直接影响热搜曝光效果。话题词文案技法归纳如下:
1)带明星名字;2)设问;3)悬念;4)颠覆;5)重复;6)数字;7)联想(热点)。
以上技法都是基于普遍的消费心理行为,如猎奇、从众等。又或者几种心理或技法的加成,某种程度上讲,除主要心理外,点多梗多技法多,整体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