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企业都做不好新媒体?他们都陷入了哪些误区?企业又该如何做新媒体?今天我们来深度解读一下。
1、ROI控制不住,结果亏得一塌糊涂
这几年,看到很多企业主在微信号上,都投入了超多的资源。
小康水平的公司,通常一年会花费几十万,找个外包团队来做新媒体。
中产以上水平的公司,会自建团队运营,换着花样烧钱。撒现金、红包互动、或是烧钱做线下流量,比如娃娃机、照片打印机、商场KTV,有些连医院的流量也不放过。 但效果真的好吗?
送红包虽然是zui“懒”的互动方式,也能让数据看起来非常不错。但实际上,只会让运营者招来一大堆职业羊毛党。
“难听”地说,投入一两千万,卖货还没卖出100万的,大有人在。获客成本其实没有企业和运营者想象得那么低。
至于线下流量,其实也不太聚焦,折算成有效粉丝,单价也是挺高的。
你可能看到或听说过有些新媒体号,没投入多少钱就做出来了。但你并没有看到,这些媒体号背后的内容团队有多出se。
神级大师写出来的文案和内容,平时来个10万+也不在话下,相应的,神级团队的工资,也是很高的。
所以,企业想做一个优秀的公众号,不比做一款优秀的APP来的容易。
2、销售思维展占先,内容都是企业自嗨
你应该见到过这样一些企业新媒体,全篇内容都是我们又被评为zui佳企业,我们是500强,我们拿了创新奖,某某领导来我们这视察了等等。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人们对于广告的识别是非常精明的,谁先占据用户心智的有利位置,谁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
如果一家企业,每天只做硬广的话,是占领不了用户心智的。你的用户不关心你,他们只关心自己。
哪怕是一家To B型的企业,你的用户要关注你的公众号,他也不是为了天天光看你打广告的,他也是有内容需求的。
稍微有点互联网思维的老板,他可以接受企业新媒体搞一搞人设,跟用户拉近一点距离。但是如果每篇文章末尾,不推销个自家的产品,不卖货,老板多半都会心里很难受,就感觉亏得慌。
说白了,这样的思维还是销售思维。文末带广告不是不行,但是每篇文章都要带广告,而且带的广告和内容没有任何关系也要硬带,这样的方式并不可取。
既然决定要做新媒体了,就要明白什么是内容营销。如果你还在不停地推送阅读率很低的硬广,肯定是没人看的。你只会让你的用户和潜在购买者,离你越来越远。
3、定位不清晰甚至是没有定位,没有明确的计划,KPI乱来
比较极致的例子,就是一些没有什么想法的企业主,看到大家都在做公众号,就匆匆忙忙觉得自己也要开个公众号,然后就要找一个员工运营。
具体新媒体是用来干嘛的?目的是什么?定位是什么?关注者是谁?一概没有想清楚。
我经常看到一些老板,动不动对他的新媒体负责人说,“啊,我要10万+,10万+牛掰”,这其中有些,企业公众号的粉丝可能才2000左右。
但这些老板就觉得,有一篇10万+,就可以证明我的公司很牛掰,我的公司很牛掰,就是我很牛掰。
然后,就有公司的新媒体负责人,来找我诉苦,说“老板根本就没想清楚新媒体是用来干嘛的”。所以我希望,如果各位有自己当老板的,在做新媒体时,能够想明白这件事。
如果各位不是老板,至少能告诉你的老板这个道理:没有计划的任何商业行为,都是在作死。
有一句话叫“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我想说的是:没有方向的新媒体,里面的粉丝,都是无效粉丝。
4、执迷于用户数量
很多企业的新媒体运营者,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能不能多拉一些人进来,粉丝能不能多一点。
于是你就去微信群发红包,去各个群转悠,求爷爷告奶奶,希望别人关注。
还有些小编,倒贴了自己可怜巴巴的工资去买粉,而且还是那种不太好的僵尸粉,没头像,也不会互动。这些乱七八糟的粉丝,只会毁掉一个公众号。
在我看来,用户数量,并不是新媒体人的终ji目标。你的种子用户,还有你种子用户的质量与影响力,这才是目标。
如果一些企业老板或者新媒体负责人,把员工的KPI设为粉丝数量,你要不然是不懂媒体,要不然就是偷懒,用zui粗暴的方式,去衡量员工的工作。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手底下的员工,也会用zui“粗暴”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工作,走投无路时,他一定会拿自己的工资去买僵尸粉的。这样做其实毫无意义。